从智慧教育通往未来教育

时间:2021-10-22 来源:从智慧教育通往未来教育 浏览量:777

From wisdom education to future education.jpg


《Ins风?网红楼?山大的新潮教室等你来打卡!》,这是一篇由山东大学官方微信推送的文章,一经传播,便迅速达到10万+的阅读量。不仅如此,众多权威新闻媒体也纷纷转发报道。山东大学党委书记郭新立也专程前往网红楼调研,并与从事本科与研究生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对如何推进学校“由大到强”历史性转变,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提出具体要求。


原来,这栋楼名为“山东大学逸夫信息科技楼”,前身是一栋实验楼。根据学校一校三地规划及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学校对这栋楼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楼。


“互联网+”催生智慧教室新形态



“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催生了新的教育发展模式,“互联网+”让教育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合,使其价值最大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课堂教学建设涉及到“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所以教学改革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从教学内容来看,信息时代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和速度,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了,从而塑造了不同的社会传播生态环境。但是课堂教学作为学生重要的获取知识方式,始终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线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形塑了不同的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要重视一线教学中内容的多元性、时代性,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备课。同时,这也需要教室配备专业的设备,从而支持各类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学方式也要有所改变。


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新一代学习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始居民,他们的认知模式与学习方式较以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言堂”,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交流互动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


互联网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在线”时代。就教育教学方法而言,现代教育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教学转变和发展。慕课揭开了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大变革的序幕,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我国的教育正在因为“互联网+”的影响得到改变,“互联网+”拓展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空间,使更大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与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师生互动性;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灵活的课程选择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定制个性化课表,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将大大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因此,“互联网+”带来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变革,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学习者需求的提高,都推动高校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智慧教室应运而生。可以说,“互联网+”将重塑中国高等教育领域。


“六类智慧教室助力教学改革


山东大学依托先进互联网技术,积极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根据学校教学改革发展需求,与使用部门多次协商,并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拟打造六类智慧教室,分别是远程互动教室(网络智能交互教室)、多屏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录播教室、研讨教室、多媒体教室。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引言开宗明义写道:

高校数字化校园是在教育信息化2.0发展中,应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求,结合高等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以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指导全国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营造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提升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数字化(智慧)校园当然也仅仅是智慧教育的组成部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智能时代泛在灵活、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新生态,这才能勾勒出智慧教育的基本形态和重要意义。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的致辞中用“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展”这句话揭示了智慧教育与未来教育之间的关系。

雷司长指出,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全方位地重塑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智慧教育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支撑新时代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关注“物”,更要关注“人”,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育”。

发展智慧教育要以人为本,避免“唯技术论”,要密切关注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况、适应能力和深层次需求的变化,要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

一言以蔽之:智慧教育引领未来!

未来教育狂想曲

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据说这是爱因斯坦的感慨。

的确,自爱因斯坦所在的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变化实在太快、太大,如果将这一百多年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可以用“弹指之间瞬息万变”来形容了。

越是这样,关于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模态越难预测,这就像那些互联网先驱者们在当时根本想不到仅仅50年之后,网络竟然能够如此大纵深、立体式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基于现状,我们至少可以发掘未来高等教育的几个关键词:

01

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公平和规模教育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教育,将是人类在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想象到的最高目标之一。

基于智能技术真正兼具农业时代私塾制与工业时代的流水线教育两者的优势,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精准教育。

届时,人工智能学习助手会根据你的学科、课程进度、个人特点等进行匹配性的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而教师也可以在与之相连接的教学助理的帮助下了解每位学生的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02

数据评价

数据作为智能教育的新要素将贯穿信息时代的全过程,并且重要性在不断叠加,在教育层面,借助完整的教学、学习大数据所形成的数据流有可能会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过程评价的核心依据,特别是因为中高考结果评价导致左右为难的中国教育而言,这将是破局的关键,同时也是扩大正规教育途径,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均衡教育资源的基础。

当然,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具备类似于规划中教育专网这样单一、安全的数据资源整合通道,当然也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

03

区块链可信体系

区块链是将密码学、经济学、社会学相结的一门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本身具有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对于推进学生征信管理、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学术资质证明具有重要价值,能够解决教育领域中的信任问题,与数据评价一起构建安全可信的教育体系,对于整合全球教育以及优秀机构教育,实现学分共享,拓展教育边界都有重大影响。

04

虚拟现实

脸书(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AR/VR将会超越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虽然当前提出的“元宇宙”充满了浓浓的资本炒作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VR、AR、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等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在教育领域大行其道。

想象一下,你跟老师同学们共处于一个宇宙空间中,导师可以将所有人带到任何一个人类已经探明的星系或者星球上,讲述这里的天文学原理和形成机制;又或者,你可以穿越时空,与任何一个科学史、文学史上的人物交流;再或者,你可以置身于火箭、机车、轮船的内部,实地操作并检测其运行的各方面数据……这些不过是未来教育的小小场景,而你同时可以与全球相关学者、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全息投影共上一堂课,所有需要的资料都触手可及。

05

脑机接口

基于这项技术对于教育的根本性颠覆,我们将其从本应属于虚拟现实组成部分单独拿出来叙述。

在我们看来,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改变教育的生态,但更多是辅助和增强,而真正有可能实现教育革命并摧毁现有教育模式的,是脑机接口,这是万物互联最终关卡,也是人类智能飞跃的关键技术。

通俗来说,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

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设想一下,如果在人类大脑中植入一个微芯片,可以与大脑实现信息存储、提取和删除,微芯片的容量不用大,10GB容量就可以携带十几个图书馆的书籍信息量。

假如这种技术在未来的五十年内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就意味着知识本身的传授已经毫无意义,现有教学模式下占据大部分时间的背诵、刷题、朗读等模式都毫无意义,知识的应用、分析以及人格、习惯的塑造等个性化培养将成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总之,从智慧教育通往未来教育,将是一条充满惊喜又步履维艰的道路,特别是教育作为国之大计,系统性改革难度极大的情况下。因此有必要继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引领作用,通过时代和科技的力量破解矛盾,达成共识,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联系我们

电话:

Email:

邮编:

地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